最近黄磊就在综艺《向往的生活》里的表现,"得罪"了一群人。 原因是黄磊说了几句大实话: 我说句真心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我和你们都不太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非得瞎扯,所以你们进来跟我打招呼,我也没那么热情。 我说句真心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我和你们都不太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非得瞎扯,所以你们进来跟我打招呼,我也没那么热情。 所以,面对一群选秀的新面孔,他打招呼后就一头扎进厨房做饭。 这样的言行跟他一直以来展现出的亲切的形象有些不搭。 很多网友对此不满,认为他"情商低","不懂人情世故","有两副面孔",最后甚至被骂上了热搜。 但我觉得,黄老师活的很真实,他并没有为了讨好观众而刻意逢迎。 相反,在这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实实在在活的真实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人都在不自觉地讨好别人。 @十年清梦绕兹楼:我其实就是讨好型人格,没有自主,害怕与别人冲突。很讨厌舍友没日没夜打游戏,在休息时间大喊大叫,我也没有也不敢说什么,也好像觉得自己也没有足够优秀去说别人。@邝大宝宝宝宝:为什么我是熟人眼里的"老好人"?这就是原因。害怕对峙,害怕冲突;看似乐于助人,单并非出于自愿;察言观色,怕被人否定;即使做不到,也假装能做到。@浪迹天涯的林林诗Curry:我不懂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可以说是在刻意抑制它,害怕别人会生气,害怕与别人产生冲突。 @十年清梦绕兹楼:我其实就是讨好型人格,没有自主,害怕与别人冲突。很讨厌舍友没日没夜打游戏,在休息时间大喊大叫,我也没有也不敢说什么,也好像觉得自己也没有足够优秀去说别人。 @邝大宝宝宝宝:为什么我是熟人眼里的"老好人"?这就是原因。害怕对峙,害怕冲突;看似乐于助人,单并非出于自愿;察言观色,怕被人否定;即使做不到,也假装能做到。 @浪迹天涯的林林诗Curry:我不懂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可以说是在刻意抑制它,害怕别人会生气,害怕与别人产生冲突。 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自曝属于讨好型人格: 从少年成名开始,有意无意的逢迎大人,甚至过分礼貌恭敬成了她28年来的唯一标签。 活了28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表达过真实的感受。 杨紫为了演艺生涯接不喜欢的人设,郑爽为了得到观众的喜欢执意不吃饭,赵又廷想让他不喜欢的人也喜欢他。 讨好型人格,害怕跟任何人产生冲突与矛盾,始终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不敢也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其实,一味付出,就会被当作可有可无,一味倾注,就会被任人宰割,一味讨好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卑微,最终处于人人可欺的境地。 其实,一味付出,就会被当作可有可无,一味倾注,就会被任人宰割,一味讨好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卑微,最终处于人人可欺的境地。 不自觉地讨好别人,委屈自己,这是一种病,得治! 不自觉地讨好别人,委屈自己,这是一种病,得治! "我只是想得到认可而已" 前两天等电梯,偶然听到两个姑娘聊天,说起为什么自己总爱做老好人。 其中一个姑娘说: 我不是讨好别人,我是希望和谐美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在单位别人有求于我时,我会万死不辞。 另一个姑娘附和道: 有时候办公室气氛不对,虽然知道不关自己的事,但还是硬凑上去哄别人开心。就连被领导表扬了几句,也会因为怕同事心生落差,忍不住要讨好大家。 两位姑娘还说到讨好别人给自己带来太多压抑,最终还会事与愿违,但下次还是忍不住去讨好。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就像《芳华》里的刘峰,讨好型人格的人,是所有人的活雷锋。 因为有人请求他,他便将自己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拱手相让;因为战友要结婚,他便连夜亲手打造了两个沙发。 他不遗余力地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似乎是文工团里最受人欢迎的人。 但事实呢? 在他人眼中,这不过是卑微的讨好,不值一提。 所以,他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却被诬陷为"流氓"、"性骚扰",从此被流放天涯,尝尽世态炎凉。 讨好他人,终究得不到丝毫认可,只会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讨好他人,终究得不到丝毫认可,只会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父亲将大部分的爱和关注都给了妹妹。 松子渴望得到爱,小时候讨好父亲,工作以后讨好学生,恋爱时讨好恋人。但她自己颠沛流离,从未得到任何人的重视。 松子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因为,生而为人,她从未真正爱过自己。 因为,生而为人,她从未真正爱过自己。 讨好者一生都在渴望爱,却又一直都在失去爱。 讨好者一生都在渴望爱,却又一直都在失去爱。 说到向外求爱、求认可,不得不提到童年。 说到向外求爱、求认可,不得不提到童年。 童年"有条件的爱",造就了一大批讨好者。 童年"有条件的爱",造就了一大批讨好者。 因为,童年缺爱的人,无论多么成功,也感觉不到来自内心的温馨和幸福。只有不断征求他人的认可才会有少许踏实。 因为,童年缺爱的人,无论多么成功,也感觉不到来自内心的温馨和幸福。只有不断征求他人的认可才会有少许踏实。 然而,外界再多靠讨好换来的"认可",终究解救不了一颗干涸的心。 就像我那个讨好所有人的闺蜜。 小时候,父母表达的都是"有条件的爱": "你要考到双百,爸爸才会高兴。""你这学期要得三好学生,妈妈才会喜欢你。""你暑假去上辅导班,妈妈才会给你买那件漂亮的裙子。" "你要考到双百,爸爸才会高兴。" "你这学期要得三好学生,妈妈才会喜欢你。" "你暑假去上辅导班,妈妈才会给你买那件漂亮的裙子。" 也许这些并不是父母真实想法。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跟周围的关系不稳定,一旦自己表现不好,不讨人喜欢,世界就会崩塌。 所以,闺蜜从小就很敏感,能灵敏捕捉到别人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无条件的去满足对方。 她谨小慎微地生活在世界的一角。偶尔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即使不是自己的错,她也会先去道歉。 她明白再多的卑躬屈膝,也换不来真正的认可,但还是陷在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 其实,因家长"有条件的爱"深陷讨好型人格的年轻人,大有人在。 @匿名用户:一直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希望通过不断付出来获得别人的爱,说来可悲。 @衣冷:不乖就打骂,小时候那么弱小,不讨好怎么活啊,从小忍气吞声,然后成为习惯,连捍卫的本性和獠牙都忘了。 这些大人只管想方设法让孩子听话,却似乎从没想过,被有条件的爱所束缚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匮乏里,因为缺爱不是一种状况,而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影响一生。 被有条件的爱所束缚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匮乏里,因为缺爱不是一种状况,而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影响一生。 《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中,格兰特从小被父亲要求严格按规矩行事,一旦有所抗拒,就会收到惩罚和嫌弃。 所以格兰特从小便学会了讨好父亲,长大后想方设法讨好爱人。他害怕与爱人发生冲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保持和睦,正如他一直以来对待父亲一样。 父母没有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潜意识里印刻着匮乏,一生都不会轻松。 父母没有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潜意识里印刻着匮乏,一生都不会轻松。 讨好者一般认为,我必须帮别人或者不断隐忍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无法接纳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其实,即使通过讨好获得再多的好评,那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试图在别人眼里找到认可,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时,我们获得的自我价值感也是假的。 因为别人给你很容易,拿走更加容易。 很喜欢蒋方舟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欣赏你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欣赏你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时,你已经放弃了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权利。 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时,你已经放弃了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权利。 自己的价值要由自己来定义。 自己的价值要由自己来定义。 周梵说,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 周梵说,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 人生苦短,任性一点又何妨,昂首挺胸地做回真实的自己,才会越活越真实,越活越精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