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艺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看,答记者问和演讲、对话等其他的讲话形式相比,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艺术上又有独到之处,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涉及问题的广泛性,要求语言的丰富性与灵活性。演讲一般要有主题,谈话也有个“话题”,而记者的提问则往往是漫无边际的。从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到使你面红耳赤的生活隐私,没有一样不是记者所关心的,对此你又根本无法充耳不闻。正像人们说的,任何一个记者都要比孩子更好奇。为了出色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被采访者就应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语言。
二是消除心理上的压力,谈笑风生。多数人在记者面前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记者的态度、表情、语气,再加之某些场合下摄影器材的操作,在你面前近于“无理”地晃动,就对被采访者的心理构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因而,对于一位初次接受采访或经历不多的人来说,在这种场景中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或举止失态等都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应当设法从主观上减轻或解除这种压力的作用。遇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时,简单回避易引起猜疑,这就需要随机应变,巧解疑团。例如,1984年2月9日,莫斯科电台播放古典乐曲,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暂缓赴印度访问,苏共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之子从瑞典被召回……这一切,使敏感的西方人士怀疑是安德罗波夫逝世。当夜,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一次晚宴上,美国高级官员和新闻记者向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问有关安德罗波夫已故的传闻是否属实,多勃雷宁不动声色地答道:“如果他已死了,我还会在这里吗?”他还说,前不久返莫斯科述职时曾谒见安德罗波夫,见其精神甚佳,只是有点“感冒”,仍照常办公。最后,他诙谐地说:“我看,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了。不然,他妈妈都会被气死了。”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前一天就病故了。克里姆林宫秘而不宣的原因是权力转移的人事安排尚未确定。多勃雷宁心怀这么一个大问题,面对官员、记者咄咄逼人的问话,丝毫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应付,谈笑风生,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